目前,老龄少子化社会是中国,日本,美国等世界重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趋势,也是全世界人口结构变迁的大体趋势所在。从全球老龄化进程看,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达到21亿,占全球人口的21.4%,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将达到158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约75%。

由于孩子抚养成本增加,生存竞争激烈,两性关系不平等等矛盾,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加上医疗水平的发展导致的人们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增加,使得人类社会加速进入老龄少子化。这不仅是人口结构的转变,更是社会会所有领域的全方面变革,包括有关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各方面。而其中,出现的“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是十分严峻的。在这样一个少子老龄化社会,老人们更需要社会的各方面援助,年轻人面对更大的赡养压力也需要一定的支持。

聚焦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曾有一则社会新闻,子女回家过年,一家人原本其乐融融。然而,子女离家后两天,老人却迅速抑郁并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而且,这并非个案,而是在短暂时段中接连发生的案件。90岁空巢老人每天蹭三趟公交解闷,社会福利院中老人常常看着手机发呆等着儿子来电话……其他有关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如今很多年轻人在外求学打拼,好不容易逢年过节,一家团聚,老人在享受团圆的同时也会产生“孩子过几天又走了”这样强烈的焦虑心理。当孩子真正离开,家里突然又变回冷清的状态,这样突然的落差很容易让老人产生抑郁,寂寞,空虚的心理。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作为以对人援助专门职业为目标的学生,我们应当分析这些老人的核心需求,产生共情并施以有效的,可行的援助。首先,这些老人需要的是陪伴和关爱,即需要一个“不空”的“巢”,而这是实现起来相对较为简便的援助方式。这可以由人对人,社区对人等点对点的小规模自我组织来完成。

这样的援助需要一定的护理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但专业性并不强,可以通过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宣传来调动志愿者们的服务积极性。更进一步,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的是“巢”,更需要“走出巢”来参与社会活动,以填补其内心的空虚,延续他们的生命价值。研究显示,60-69岁的低龄老人,思维能力保持着普通智力高峰期的80%到90%。很多科学家的重要创造发明都是在60岁之后完成的,许多重要国家领导人年龄也在60岁以上。实践也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其身心健康呈正相关。

因而,我们依旧有必要通过延迟退休,返聘岗位,或其他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形式,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之中。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社会理念和政策扶持上有所转变。社会应当提倡树立老年人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老龄观,学习观,参与观,同时消弭对于老人参与劳动的偏见。政府应当在养老福利政策,退休时间等方面加以斟酌。我们也应当深入调研,思考并努力推动这方面的社会工作,尽自己的努力缓解少子老龄化社会所提出的矛盾和问题。

少子老龄化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极大的新兴挑战。对此,我们要对于社会中的老人加以照顾,更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自我充实。

本文地址:https://www.96shiwan.com/zhxz/2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96试玩站长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